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关注  > 正文
集美区杨水发:拯救生命 风雨中的“逆行者”
来源:台海网     时间:2023-05-06 12:18:01

台海网5月5日讯(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/文常海军/图通讯员林柳依)从一无所知的“新兵蛋子”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,这位“90后”退伍军人靠着那股不服输的精神,在队伍中勇当“领头雁”,成为风暴中坚定的“逆行者”。

杨水发,集美区应急处突大队副大队长,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福建省金牌工人等荣誉。他带领的队伍,在平安建设工作、维稳处突、抢险救灾、防汛防台等综合性应急处突救援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抢险救灾风雨中解救受灾群众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012年8月,集美区应急处突大队组建成立,隶属于集美区委政法委。22岁的杨水发刚从部队退伍,就加入了应急处突大队。

抢险救援是应急处突大队的一项重要工作,当灾情发生时,他们往往是开到一线的第一支队伍。2016年9月15日凌晨,台风“莫兰蒂”肆虐厦门,很多厦门人至今想起那次天灾,仍然记忆犹新——树倒了、路堵了、水电断了,通讯也几乎瘫痪了,整个厦门一片狼藉。

清晨5点多,杨水发和同事们接获指令,徒步前往杏滨街道柿树村开展救援行动。柿树村地势低洼,是整个集美区受灾最严重的两个点之一。

“我们一路走,一路都有受灾群众。海水倒灌进村庄,淹到了村民家的二楼,很多人没来得及撤离,有老人、小孩、孕妇,又急又怕。有人坐着轮椅,有人拄着拐杖,救援难度很大。”杨水发回忆说。

在这个村庄,杨水发负责现场指挥。群众都爬到了高处,他们就地取材,寻找可以利用的梯子、泡沫、浮板等物料,三个人一组,将被困群众一个一个或背、或抱,转移到冲锋舟上。救援队员跳到水里,游泳、蹚水,用绳索将冲锋舟从村里一步一步拉了出来。

有人拍下了一张风雨中杨水发背着老人蹚水前行的照片,这也成为当时救援现场留下仅有的两幅珍贵画面之一。

一趟,又一趟,杨水发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,将30多名受困群众全部解救出来。他们连续奋战十天,将倾倒折断的树木、电线杆、广告牌等进行清理,快速恢复社区交通,成为风雨中坚定的“逆行者”。

言传身教为市民传授救护技能

在同事们眼中,杨水发是个全能人才,对水上救生、应急救护、器材操作、防暴战术等业务样样精通、样样过硬。“莫兰蒂”台风过后,杨水发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。他注意到,在解救被洪涝围困的群众时,队员们有的被铁皮割伤,有的被钢钉扎伤,有的被水中杂物绊倒摔伤,当时大家都没有太在意,水一冲、胶布一缠就接着干活,结果不少人后来出现了伤口感染等问题;由于作业环境复杂,队员们常会意外受伤,被救援群众也可能会因突发伤病面临危险。

杨水发看在眼里,又着急又心疼。2018年,他第一个报名,考取了福建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证,还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第三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,夺得个人、团体一等奖。

在杨水发的带领下,应急救援被列入应急处突大队的常规训练科目,每一位队员都必须掌握这项技能。这种“传帮带”发挥了不少作用,仅在去年,队员就在路上碰到2次群众心脏骤停的意外情况,危急关头下,队员利用专业技能,及时帮助群众脱险,挽救了宝贵的生命。

系统的学习,让杨水发对应急救援有了更深的理解:防重于救,只有根植安全意识,让群众更多地掌握安全救护技能,才能真正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
多年来,他利用业余时间,带领一批经过持证培训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机关、进家庭、进农村,大力宣传应急救护专业知识,手把手传授应急救护专业技能,让大家在遇到生命危险时能够进行他救或自救,这项“六进”公益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,至今已开展四百余场,成千上万辖区群众从中受益,获得一致好评。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